1948601231
15381192993
导航

「摆个小摊胜过县官」:商业外摆逐渐放开如何捍卫城市烟火气再造城市美学?

来源:开云体育官网入口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6 01:05:02

  “当想到一个城市时,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街道。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,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。”

  今年,为促进消费回暖,上海、北京、昆明、广西等多地出台相关举措鼓励商业外摆,城市的“烟火气”终于要回来了!

  其实,摆摊早已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起来了,如今摆摊的90后、00后不在少数,有些甚至开始后悔“没早点发现摆摊的快乐”。

  地摊经济对于提升街道空间活力的意义重大,但一直以来,地摊对城市街道景观品质的负面影响也是广受诟病。

  地摊,自古便是城市活力的象征,中国古代社会地摊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,非宋朝莫属。

  宋代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,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,巷陌路口,桥门市井,皆卖各种时令水果、吃食饮品,以青布伞遮阳,以床凳作柜台,搭建起拆卸方便的临时摊点……

  北宋时期的画家张择端绘制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则呈现了街道公共空间中丰富多样的摊贩活动场景。开封城内,工商业者可以随街设店营业,凌晨有早市,晚上有晚市,五更前有“鬼市”。

  建筑师芦原义信在《街道的美学》中指出,“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”,也就是建筑物本来的外观,“建筑外墙的突出物或附加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”,这个指的就是在建筑上后期添加的商业招牌,芦原义信认为要想形成清晰的街道空间,必须加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,而削弱第二次轮廓线,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减少建筑上的附加物。

  然而与清冷的街道比起来,更多人喜欢有烟火气的美,像是香港电影里满街五颜六色的店面招牌,发展好“地摊美学”,不仅需要仔细考虑传统街道美学的评价标准,更应发展好地摊经济独特的美。

  而根据城市学家简·雅各布斯的理论:“如果一个街道在应付陌生人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,当它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划定了清楚、有效的界线。而且,具备了提供活动和监视人的门槛时,那么陌生人越多,街区的气氛就会越活跃。”

  城市中的摊贩,在某一些程度上也起到了监视的作用,确保了街道空间的安全性与活跃度。

  在台北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士林夜市中,新近落成了OMA雷姆·库哈斯及大卫·希艾莱特设计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。

  首先采用了解放地面的方式,整栋剧院被抬升起来,地面层变成了市民可以自由穿行的城市公园。

  建筑师还设计了一条独特的穿行廊道,贯穿整个剧院空间,对市民24小时免费开放,人类能从地面走到屋顶,并在球形剧场的最高点观赏舞台内的表演。

  荷兰鹿特丹拱形大市场,开创了“拱形市场+公寓+停车场+艺术品”的先河,市场上方的拱形由228个公寓单元组,它们面积在80平方米到300平方米之间。

  走进这座菜市场,就像走进了一家大型艺术馆,内拱印着世界上最大的壁画,壁画面积高达11000平方米,墙使用透明的玻璃,人类能直接看到室外的蓝天白云。

  一座城市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肯定是菜市场,近年来,菜市场改造热潮袭来,出现了创意市集形式的新市场。

  永年菜场是上海的一座老菜场改造项目,以“城市乡野”为设计理念,外店招门头,设计师选用过去农村建房常用的石棉瓦楞板作为背景肌理。

  内店招则选用“麻布”作为主布面材料,入口处的景观立面,则由松果、松木、卵石、麦穗等堆砌而成。

  根据菜场的使用人群,添加一定的“适老化”设计,动线设计减少拐弯抹角,视线清晰,方便直达。

  胜利市场临时安置点的设计,则希望兼顾建筑的可持续性,临时使用期满后希望建筑能够直接进行功能的转换或再回收利用,它的建造部件是模块化、轻量化、装配性的,可快速建造,不但可以低成本获得相对大的空间,还可拆除异地建设,为移动化的市场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。

  粗糙的水泥路面、水泥花窗、斑驳的墙壁、昏黄的路灯和悬挂在头顶的电线,原本散落在长沙深巷里的小吃店……在高楼林立的长沙市中心,超级文和友仿佛是一个来自20世纪的梦境。

  成都西村大院,一反城市综合体的常见模式,建筑师刘家琨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,环绕街区沿边修建,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,里面容纳着丰富的商业形态和市井生活,就像一个自然生长出来的成都老社区。

  网红菜市场、集市虽然能一时吸引人们的眼球,但昂贵的设计、装饰费用同时也导致菜市场内商品的价值的提升,失去菜市场的公益性质,大批量“网红菜市场”后期运营惨淡,如何让设计与普罗大众的需求不产生错位,是设计师们需要仔细考虑的。

  我们印象中的那些小吃摊、早餐铺、水果店,总是在市井中,很接地气,随着城市的发展,这些摊位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,但如果这些摊位能有一点小小的改变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  美好关系团队,曾集结30多位设计师,改造台北士林夜市中的摊贩,于是那些以前的摊位,画风变成了这样:

  腾讯设计师们也曾在深圳、北京等地,发起过改造摊位的广告实践,只是做一个有艺术感的新招牌,加上一点创意的文案,就让这些小摊贩成了城市中美好的存在。

  不少艺术大佬也曾尝试将艺术与商业相结合,在摆摊这种商业行为中加入强烈的艺术特质。

  以怪诞风格著称的波普艺术家草间弥生,1966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摆摊展出作品“那克索斯的花园”(Narcissus Garden),这件由1500个塑胶制镜球覆盖绿色草坪而组成的环境作品,迅速成为全场焦点。

  草间弥生自己则穿上了和作品相呼应的金色和服置身其中,将这些金球以每个2美元的价格出售,大获成功。

  想要摆摊的年轻人们,都可以向艺术家们学习这一点,让自己的摊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
  小摊贩,是城市中的一道流动的风景,他们既是多元文化社会的体现,也象征着城市环境的蓬勃发展。2018年8月,新加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,把新加坡小贩文化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”。

  这些微小的商业单元,也需好的设计,不仅仅限于美丽的外观,还包括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与共情。

  《街道公共生活中摊贩活动回归研究》(作者:高芙蓉、李和平,《新建筑》2020年第5期,总第192期)